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科技委部署、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抓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条主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开创宜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科技力量。
一、工作目标
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增长10.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02%,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总数达到7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1900家,培育科技领军(入库)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1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平台载体2个,获批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10项,完成“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研发投入攻坚
1.激励企业加强研发。落实研发投入激励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高、增长快的企业给予激励补贴,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提升至30%。
2.提升高校院所投入。支持市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1+3+N”产业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对重点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承担科研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2025年高校院所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
3.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财政科技投入保障,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新增“科贷通”贷款15亿元以上。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10.5%以上,强度达到2.02%,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1.完善科技攻关机制。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出台《宜春市探索“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从谋划、论证、实施三个环节入手,通过梳理问题→找准团队→调配资源→解决问题的组织实施路径,解决产业一线问题,实施产业重大科研攻关专项,建立竞争与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筛选机制,完善多路径科技攻关体系。
2.聚焦重点产业攻关。围绕“1+3+N”产业体系,梳理重点科技项目清单、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发挥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国家队”,高水平大学“高校队”,本土科技企业“地方队”多方创新力量,协同推动产业技术攻关。大力开展低品位锂矿石提锂、锂冶炼剩余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助力锂资源开发利用降本增效,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类先导专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动低品位锂矿石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3.谋划推动未来产业。依托我市新能源、生物医药发展优势,在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领域发力布局,积极培育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功能食品等未来产业。支持大海龟生命科学的疫苗佐剂开发等重点项目争取省级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聚焦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培育申报一批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10项,努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三)打造优质创新平台
1.培育省级创新平台。对接跟进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推进宜春学院两个重点实验室再申报重组,指导樟树金虎家具、晶昊盐化建设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推进江理锂电研究院发挥“产学研”融合优势,积极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个。
2.提升市级创新平台。加强对现有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指导,支持市级创新平台强化科研实力,参与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提升我市创新平台的能级和质效。培育创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5个,临床医学中心1个。
3.增强创新载体质效。推动樟树市国家创新型县市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水平,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高安市对标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创新条件,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强对丰城、高安、上高、奉新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袁州—万载、丰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指导支持,推动其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项目在园区落地转化,提升高新园区及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实力。
(四)持续壮大创新主体
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讲,深入解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扶持措施,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申报指导,力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2.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对入库企业的动态跟踪与精准管理,为入库企业提供多元化科技服务,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900家。
3.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建立科技领军(入库)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针对科技领军(入库)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支持等精准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市场拓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培育高成长性企业10家以上。
(五)大力引培科技人才
1.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依托创新平台、产业高地,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到创新环境留人的转变,构建青年科技人才→赣鄱俊才→赣鄱英才→国家级科技人才的人才引育体系。扎实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开展好各层次引育项目。培育学术学科和技术带头人5名。
2.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优化我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好与“科技副总”结合文章,选准、管好、用活科技特派员,以点拓面,将企业与特派员个人的合作上升至企业与特派员所在单位的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力争引进“科技副总”15名、农业科技特派员170、工业科技特派员200名。
3.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活动,组织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积极承办高水平学术论坛、产业峰会,邀请高层次人才到宜春考察调研、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前沿高地,探索建设科创飞地。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优化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M+N”中心宜春分中心建设,依托哈工大(江西)技术转移分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现有的成果库、专家库、需求库等各类资源,实现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M中心)与省中心、省内外高校、重点企业技术供需的联通共享,推动我市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
2.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建立“精准辅导+跟踪服务+政策引导”机制,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合同交易等服务工作,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积极培育省科技奖励项目,力争获省科学技术奖励10项左右。
3.建设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培养高级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教育,打造一只懂技术、懂法律、善经营的高质量技术经纪人队伍。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和科技深度融合,高质量落实党建工作要求,积极创建“四强”党支部和模范机关。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廉洁风险隐患分析研判,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强化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全市“强作风、促发展”要求,进一步强思想作风、强学风、强工作作风、强生活作风、强领导作风。不折不扣落实规定动作清单事项,做好“强作风、促发展”与日常科技工作的有机衔接,贯彻“制度管人、考核识人、活动聚人、纪律醒人”管理理念,落实“团结、严谨、务实、高效”工作要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成效,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新质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严格落实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要求,规范干部行为。关心关爱干部成长,开展科技管理人员能力培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和干事本领。发挥考核激励、识人作用,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激励干部队伍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讲好宜春创新故事,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附件: